入首思的肋条是:被称为四高六低的脊骨两侧的二十根肋条和荐骨部两侧的六根肋条,一共二十六根肋条。与此同时,要安排专人献祝辞。在蒙古族居住地区食用全羊,也有许多礼仪。食时改刀切块,保持原状,配黄酱、葱段、荷叶饼共食。只要肉已变色,即可食用。肉鲜而不膻,肥而不腻,易于消化。
内蒙人喝酒敬天地啥意思
乌查之宴"乌查之宴"的礼节很隆重。首先诸位客人,按鄂尔多斯蒙古族的礼俗,从贵宾、长辈开始依次入席。这时,主人用四方形木制大盘端来一只煮熟的全羊,摆放在众客当中的红漆方桌上面。全羊四条腿盘着,卧在木头盘子里,其头放在肉上朝着客人。此后,主人举起银碗,向各位客人敬献洁白的鲜奶,表示以草原上最圣洁、吉祥的食品,蒙古族最高的礼节欢迎客人。
客人们依次接过鲜奶,用右手无名指少许蘸一点奶子,庄重地向天弹一次,向地弹一次,最后自己尝一点,以示对天、地、神灵及主人的尊崇。紧接着主人以明朗清晰的声调吟唱传统的敬献全羊祝词,祝词完毕后,主宾将木盘调转,使羊头面向主人。
主人从身上抽出精致的蒙古刀,在全羊四周割少许放入小杯中,向天泼洒,意为将圣洁的食品先敬上苍和大地。然后把全羊肉极熟练地卸成不大不小的五十多块,摆放好再将羊头放上去,调转木盘,把刀柄递到客人手里,恭恭敬敬地站立,两手举起掌心向上,说:"诸位用膳"后,便倒着退出门外,主宾将羊头取下去,把全羊荐骨部两侧各切下三条肉,左右交换放下,然后请大家用餐。丰盛的全羊肉,浓郁的气氛,使客人置身于蒙古族独特的生活习俗之中。
蒙古人全羊哪块肉给客人吃
在蒙古族的传统宴会中,礼献全羊是蒙古人款待贵宾的传统礼仪,也是招待客人的最高礼遇。 。 煮全羊蒙古语称:“首思”(也有译作秀斯的,这里从元代译例),意思是“全羊宴或整羊宴”或“全羊席”,在民间汉语俗称“羊背子”。因为这是蒙古族礼仪中一项很重要的礼节,所以“首思”的制作方法也相当讲究。其宰杀是按照蒙古人传统的宰杀方法进行。先宰杀一只白条绵羊,然后将羊头、脖颈、胸椎、四肢、胸脯和荐骨部即带尾的羊背子等,各做一件卸下来,不加任何调味品,入锅清水煮至成熟,捞出来置于盘中上桌。 按照蒙古人的传统习俗,四肢中入全羊席的部分是:肩胛一对、桡骨一对、肱骨一对、胫骨一对、胯骨一对、大腿一对、这些部位统称为十二肢体。胸椎入首思的是:除第一节被称为“黑胸椎”一节不能入首思外,其他均可使用。羊脖子只能在娶亲酒席上使用,一般不入首思。入首思的肋条是:被称为四高六低的脊骨两侧的二十根肋条和荐骨部两侧的六根肋条,一共二十六根肋条。做首思用的羊头一般不带下巴。虽然分这么多的件数,但入锅煮时须按大件整煮。 礼献全羊,也要根据不同需要和对象,采取不同方式的。有时献上完整的羊肉,有时献羊的某一部分。比如在春节招待亲朋好友和贵宾时,把熟羊头放在大方木盘中间,周围摆满各种奶食品和点心端上桌,请客人品尝,这叫做献羊头,属于小型招待。若是把整只羊的带骨肉,连同直肠、大肠、心、肝一起端上,就是一种比较隆重的礼仪了。 全羊上桌之前,先上作为“酒宴之首”的奶食品,请客人品尝。接着把盛全羊的木盘摆放在主客面前。这时由卸全羊的人先在羊额上头上切割一个月牙形标志,再从羊头、胸椎和荐骨部以及四肢上各切下一小块肉,作为“德吉”(蒙古语,意思是物之第一件)盛于酒杯中,再泼洒些酒之后拿到室外,边说“敬献德吉”边抛向空中。这时在屋里的人们也同声说“愿吉庆与繁荣共存”,以示祝贺。切割全羊的人回到屋里后,也和刚才一样再切割一次“德吉”献给炉灶。做完这些礼仪之后,他再从羊胸椎上片下一块肉放在羊额头上,请主客和其他在座的人品尝。这叫大家“分享首思”。与此同时,要安排专人献祝辞。诵祝前,主人要向祝辞人敬酒一杯。祝辞人用无名指蘸酒弹酹,然后举杯祝辞。诵祝辞的姿势:老年人坐着,中年人单腿跪着,年轻人站着。主次内容因人、因事、因地区不同而各异。比如有一则祝辞这样唱道: 博格多成吉思汗, 迎去花容月貌的孛儿帖只斤夫人。 宰一只花脸的羯绵羊, 装在水晶盘里招待贵宾。 是成吉思可汗定下的礼制, 是蒙古人待客的传统, 是忠厚和贞洁的标志, 是至诚心意的象征。 大家斟一杯酒互相唱和之后,祝辞人接着说一声“结!”(请用刀)。并举杯继续祝福道: “按着老规矩敬献, 请各位都来品尝。 遵循旧风俗奉献, 请各位都来举觞。” 再斟一杯,众人回敬唱和。之后,祝辞人接着说:“结!”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地区差异,蒙古族各地的首思各有不同的卸法和献法,祝辞也各异,这里我们仅举此一例来说明。 中国有句俗话叫:“礼多人不怪”。在蒙古族居住地区食用全羊,也有许多礼仪。以鄂尔多斯为例:在鄂尔多斯地区,吃首思的时候不能直接用嘴来啃,一般是用刀子割食,或用手撕上送到嘴里。可以吃不了放回盘里,却不能把骨头上的肉全部啃尽,露出森森白骨,因为这会被认为是对主人的一种侮辱。吃过首思后,撤首思仍由卸整羊的人来完成。卸全羊人面向最长者,行屈膝礼说道:“大家请用首思!”如果从最长者开始,大家一齐回答:“用过了!”就可以把木盘端下去。如果某一个人还在吃肉,或最长者默而不答,那就表示没有吃好,木盘还不能撤下去。撤时要从最长者头上开始,把木盘顺时针转一下,面朝客人倒退着走出去。首思撤走后,来客一定要吃主人的汤饭,不吃汤饭就等于没有吃首思。汤饭就是煮首思汤中加入大米糜米跟查嘎一起煮成的稀饭。称作蒙古饭,因为大家在观念上看得很重,所以来客不吃也得尝尝,否则就是失礼。 长期以来,区外人都害怕来蒙古族居住的地区来作客,原因是蒙古族同胞太能喝酒,怕被灌醉。其实这完全是一个认识的误区,随着民族大融合的形成和牧区农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我们地区蒙古族已经逐渐改变了那种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生活习惯,在招待客人的时候也是看情形而定的,假如你不能喝酒,接过酒碗在碗沿上抿一下就行,不需要一口干掉,但酒是一定要接的,否则主人会生气。所以您尽可能放心大胆地来草原一游,感受蒙古族人民的那种热情和豪爽,品尝一下过去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享用的全羊宴。蒙古人吃什么?
内蒙美食 “金杯、银杯斟满酒,双手举过头;炒米、奶茶、手扒肉,请你吃个够。”这首祝酒歌,对蒙古族饮食文化作了精确的概括。 烤全羊:蒙古族传统名菜,为招待贵宾或举行重大庆典时的盛宴特制的佳肴。一般选用草原上膘肥、体重40斤左右的绵羊宰杀后,去毛带皮腹内加葱、姜、椒、盐等佐料整体烤制而成。此菜羊形完整,羊跪在方木盘内,色泽金红,羊皮酥脆,羊肉嫩香。 涮羊肉: 起源于元代。内蒙古涮羊肉多选用大尾绵羊的外脊、后腿、羊尾等部位,切成薄片,放在火锅沸汤中轻涮;再取备好的麻酱、腐乳、韭菜花、葱花、姜丝、虾油等作佐料,肉片鲜嫩可口,不膻不腻,边涮边吃。值得一提的是现在流行的是以包头“小肥羊”为代表不沾小料的新吃法。 烤羊腿 :以绵羊带骨后腿肉配葱头、芹菜烤制而成。食时改刀切块,保持原状,配黄酱、葱段、荷叶饼共食。此菜形美观、色褐红、肉酥烂、味香醇。 羊背子: 蒙古族民众最喜欢的名贵菜肴,只有在祭祀、婚嫁、老人庆寿或欢迎亲朋贵宾的宴席上才可见到。制法:把全羊卸成七大件(除去胸叉),带尾入锅,加盐煮熟。用大锅盘先摆四肢、羊背、颈胛,羊头放羊背上,以类似羊的爬卧姿势上桌。吃时,每人先用蒙古刀从羊尾巴上拉一条肥肉吃掉,然后各取所需而食。 手扒肉:不吃手扒肉不算来过草原!手扒肉 是内蒙古大草原各族人民千百年来最喜欢、最常用的传统食品,也成为内蒙古地方风味之一。制作和吃法别具一格:将羊按各关节带骨分割成数块,放入不加盐和其它佐料的白水锅内,用大火保持原汁原味,适当控制火侯。只要肉已变色,即可食用。肉鲜而不膻,肥而不腻,易于消化。 炸羊排:精选羊肋条骨油炸而成。熟后撒盐等调料。市区里的饭店多数都可吃到。 烤羊尾:以羊尾膘脂、鸡蛋清、果脯、白糖为原料炸制而成。此菜外型美观、香甜酥脆,带水果味,多用在接待宾客宴席上。另外在涮羊肉时也可点盘羊尾片涮来吃。 烤羊方:以羊肉块裹以鸡蛋、面糊并加多种佐料放烤炉成熟。该菜香酥可口,一般配以荷叶饼、大葱、甜面酱食用。 烤牛鞭:以内蒙古草原公牛鲜牛鞭改刀作菊花形,配以枸杞烧制而成。此菜色泽鲜艳、口味咸醇,食用、药用价值兼备,具有滋肾润肺、强筋壮骨之功效。(在夜市上的烧烤摊上可以品尝到) 烧牛蹄筋:以牛蹄筋和大葱加工烧制的佳肴。此菜用料讲究,色白透明:油清底亮,口香筋软,富含营养,常用于迎宾宴席。 马奶酒: 蒙语称作“乞戈”或“艾日戈”。用马奶酿制的一种酒精含量颇小的饮料,制法是将鲜马奶装入生皮囊中,挂在向阳处,用一根特制的木棍每日搅拌数次,使马奶逐渐发酵变酸。当马奶变成清淡透明,味道酸辣时,即成为马奶酒。 奶皮子: 把鲜牛奶倒入锅中微火慢熬,待其表面凝结一层腊状脂肪,用筷子挑起挂在通风处晾干,即为奶皮子。制法与制作腐竹相似。奶皮子属奶食中精品。味道纯香、营养丰富。 酥油:又称奶油、黄色,鲜牛奶倒入桶中,发酵成酸奶,用杵杠搅和分离出白脂肪,滤去渣滓,放温火上熬,水蒸发后,待颜色逐渐由白变黄,冷却后,即成酥油。酥油味道独特营养价值极高,中西餐均可饮用。 奶酪:将分离出酥油的酸奶,经微火煮熬后装入布袋,挤出酸水,成碎块状晾干即为奶酪,质硬而酸甜,是蒙古族民众喜爱的奶食品之一。 酸奶子:牧民一般不爱喝鲜牛奶,而喜欢喝酸奶子。制法有二:一是将鲜牛奶倒入大锅中烧开,再放在通风处景凉,使其发酵,产生酸味;另是将鲜牛奶置于阳光下或温度高的地方,使其受热发酵,产生酸味,便成酸奶子。现代工艺的酸奶是随处可见了,譬如伊利蒙牛,牧民自产的比较难见。 奶茶 :蒙古民族传统的热饮料。由砖茶水加鲜奶熬制成。喝时通常要加少许盐,还可以加黄油,泡炒米和奶制品食用。可终日饮用。有暖胃、解渴、充饥、助消化的功能。既可代汤下饭,又可待客。从超市里买的奶茶粉冲来喝味道也不错。 扒驼掌:以骆驼前掌为主料,口蘑为辅料烹制的菜肴。此菜色淡白,不肥不腻,肉嫩味美,营养价值高 糖醋驼峰: 以驼峰为主料,鸡蛋、淀粉、面粉为辅料、加糖、醋、精盐、姜水、大油、葱花、蒜末、高汤等烹制而成。此菜香酥软嫩,酸甜不腻。 稍美:又称烧卖,是呼和浩特的一种流传很久,至今不衰的传统风味食品。早在清朝时,当地的稍美就已名扬京城了。当时,北京前门一带,稍美的饭馆门前悬挂的招牌上,往往标有“归化城稍美”字样。外地客人来到呼和浩特,都要品尝一下稍美,才算不虚此行。稍美制作工艺独特,选料精良,皮子精而薄、羊肉馅肥瘦适中,葱姜等佐料齐全。稍美出笼,鲜香四溢。观其形,只见皮薄如蝉翼,晶莹透明,可筷提起垂垂如细囊,置于盘中团团如小饼。吃起来香而不腻。可谓食中美餐,形美而味浓。呼和浩特的稍美,过去专作早点之用,多由茶馆经营,如今,已成了许多饭馆的必备食品和家庭中的常用美餐了。在呼包二市都可吃到地道的烧卖,多数餐馆只在早上供应。 莜面: 出自莜麦(学名燕麦),其磨成的面粉称莜面。绝对的健康食品,低糖,降压,降脂。莜麦是一种成熟期短,耐寒,耐盐碱的低产作物。产量虽低,但含有高蛋白,和大量铁、钙、磷等多种微量元素。早在南北朝时期,呼和浩特一带就有农民种植莜麦。到清代初期已大面积耕种,享有“阴山莜麦甲天下”的美称。现在仍为当地人民的上等主食。莜麦加工方法特殊。加工时先要将莜麦淘净,晾干后上锅煸炒。炒熟后再上磨加工成面。民间的吃法颇多,有搓鱼鱼、推窝窝、卷囤囤、搅拿糕、碾刨渣、炒傀儡等等。多种多样的吃法。吃时可按各人的口味不同和季节的不同佐料以羊肉汤、盐菜汤,时令蔬菜等,再加一些辣椒、蒜蓉,更觉可口,深受当地人喜爱。 荞面:荞麦经过加工,磨成面粉,叫荞面。一般有荞面圪坨等。熬羊肉稍子汤吃起来美味可口。蒙古族的日常食俗是什么
蒙古族牧民视绵羊为生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蒙古族的传统饮食大致有四类,即面食、肉食、奶食、茶食。通常,蒙古族称肉食为“红食”,蒙语叫“乌兰伊德”;称奶食为“白食”,蒙语叫“查干伊德”(纯洁、吉祥、崇高之意)。而农区多以谷物蔬菜为主食,以肉食为辅。
乌查之宴
"乌查之宴"的礼节很隆重。首先诸位客人,按鄂尔多斯蒙古族的礼俗,从贵宾、长辈开始依次入席。这时,主人用四方形木制大盘端来一只煮熟的全羊,摆放在众客当中的红漆方桌上面。全羊四条腿盘着,卧在木头盘子里,其头放在肉上朝着客人。此后,主人举起银碗,向各位客人敬献洁白的鲜奶,表示以草原上最圣洁、吉祥的食品,蒙古族最高的礼节欢迎客人。
客人们依次接过鲜奶,用右手无名指少许蘸一点奶子,庄重地向天弹一次,向地弹一次,最后自己尝一点,以示对天、地、神灵及主人的尊崇。紧接着主人以明朗清晰的声调吟唱传统的敬献全羊祝词,祝词完毕后,主宾将木盘调转,使羊头面向主人。
主人从身上抽出精致的蒙古刀,在全羊四周割少许放入小杯中,向天泼洒,意为将圣洁的食品先敬上苍和大地。然后把全羊肉极熟练地卸成不大不小的五十多块,摆放好再将羊头放上去,调转木盘,把刀柄递到客人手里,恭恭敬敬地站立,两手举起掌心向上,说:"诸位用膳"后,便倒着退出门外,主宾将羊头取下去,把全羊荐骨部两侧各切下三条肉,左右交换放下,然后请大家用餐。丰盛的全羊肉,浓郁的气氛,使客人置身于蒙古族独特的生活习俗之中。
蒙古八珍
辽阔的蒙古草原,为发展狩猎、畜牧提供了非常好的自然环境。然而这种牧猎生活,又形成了蒙古族独具特色的食品。元代著名诗人白珽在宴会上品尝了“蒙古八珍”之后,赋诗称赞:
八珍肴龙风,
此出龙凤外,
荔枝配江姚,
徒夸有风味。
诗人所称“八珍”,即:“醍醐”、“麈沆”,“野驼蹄”,“鹿唇”、“天鹅炙”、“元玉浆”、“紫玉浆”。